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这个年,陪伴和隔离都是爱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叶斯茗 03-05 00:20

郭子健 广州六中语文教师,先后获市“教育e时代”名师、市骨干教师等称号。

2020年的春节,由于“疫情”的侵扰,不少人过得五味杂陈。南都非虚构写作成长平台第九期征文“我的春节”第二批优秀作品出炉了。在四位小作者笔下,各有各的年味,有美食,有烟花,有陪伴,也有隔离。无论是哪一种年味,萦绕于心的都是深深的爱。

  年味如此香甜 

◎作者: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育龙中学九年级五班张倩婷 

◎指导老师:陈丽娜

有人说,穿上崭新的衣服,大家都以崭新的面貌互相问好,年味就来了;也有人说,大街小巷里贴上了红红的春联,挂上了红红的灯笼,年味就来了;还有人说,当我吃上妈妈包的热气腾腾的饺子,年味就来了。在我看来,当奶奶张罗着打糍粑时,年味就来了。

小时候,我最期待的就是过年打糍粑了,大人们挥舞着打糍粑的木槌,一下一下地捶打在洁白柔软的糯米饭上,口中还喊着节奏“一二三四,二二三四”,这是我们这些孩子除收红包外最开心的时候了。糍粑打好后,会先分给在场的老人,再分给小孩,最后才是大人。当软糯糯热腾腾的糍粑发放到手上时,我们总是抢着去蘸黄豆面,我当时就觉得,黄豆面和糍粑的颜色就是世界上最好看的颜色,而糍粑那香甜软糯的味道就是世界上最美味的味道!

尽管我们在城市里过年,不能回到乡下感受打糍粑的气氛,但是奶奶总会在过年前买好材料,在过年时满足我们的小小心愿。“打糍粑要选圆糯米,圆糯米打出来的糍粑才会比较糍,细长的糯米打出来的糍粑比较散,口感不如圆糯米打出来的糍粑。”奶奶操着四川口音跟我说。

奶奶把洗好的糯米和水放入电饭煲中。按下“蒸煮”键后,她满脸怀念地跟我说:“以前我们在乡下都用小木桶蒸饭,那样蒸出来的饭可比现在用这些冷冰冰的机器蒸出来的饭香多啦!”在糯米饭蒸好后,奶奶把它倒入了一个大盆中,爸爸用擀面杖一下接一下地捶打,还要时不时地将“跑”到边缘的面团“赶”到中间。不一会儿,爸爸的额头上就沁出了薄薄的一层汗珠,他还大喊着“真是既锻炼了身体又饱了口福!”我见状便申请“支援上阵”,我举着木槌,往糯米上重重地打了下去,正想将木槌提起来,没想到糯米糍紧紧地粘住木槌,要使一定的劲才能将木槌提起来!我才锤了没几锤,就感觉到浑身发热,筋疲力尽。看来,打糍粑也是个力气活呀!

奶奶将打好的糍粑团成一个个手掌大小的小圆饼,又将小圆饼们放到锅上去烙,当糍粑两面都变硬且有微黄的“老虎花纹”的时候,糍粑就做好了。我们在打糍粑的时候,妈妈正在剁蘸料。芝麻和核桃仁都在案板上跳起了舞,不一会就变成了小颗粒。妈妈又往里面加入了白砂糖。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块糍粑,蘸了点蘸料塞进嘴里。刚开始我感受到的是糍粑那硬硬的外层,有些焦熟米饭的香味。然后就是软糯香甜的糍粑内心。芝麻和核桃的香味在嘴里弥漫开来,白糖的甜味游走在舌尖,柔软的糍粑在嘴里跳着舞,就跟小时候的味道一模一样,真是美妙极了!

年味在此刻得到充分的诠释,过年的感觉也多了几分。这才是我心目中的过年,这才是我心中的年味,这如此香甜的年味!

点评:“陪伴是无声誓言,用心传达。千金都不换,平凡如一笔一划,那个有你有我,才够完整的家。”这是歌曲《陪伴》中的歌词。“疫情”的侵扰让我们少了一些远足,多了一些驻足,或许我们才发现陪伴家人的美好。文章聚焦于打糍粑的场景,写出了“我”的顽皮、奶奶的慈祥、爸爸的专注、妈妈的灵巧,远离尘嚣其乐融融,这又何尝不是我们渴望已久的回归?作者用真实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这样一幅陪伴的画面,没有惊天动地却平凡真挚,质朴的叙述下潜藏着一颗简单的心。

  她的隔离 

◎作者: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设外语学校高二一班戴鸾莹

◎指导老师:苏小莲

“我回来了!”像往常一样,我来到家门前迎接她。今天的她却不太寻常。她用手术帽和口罩把自己的头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两只眼睛,让我感到有些陌生和害怕。“你怎么了?”我问道。

模糊的声音透过口罩传出:“妈妈在医院上班呢,一天会遇到几十个病人,哪些在潜伏期的自己都不知道,万一我感染了,我可不想传染给你们,这些天我们都尽量少接触,好吗宝贝?”“好吧。”

“吃饭了!”外婆的声音从厨房里传出来。不一会儿,餐桌上就摆满了香气四溢的菜肴。冒着蒸汽的蒸鸡,金黄的煎鱼,热腾腾的饺子,摆在红色花纹的桌布上,一年又过去了。母亲夹了点鱼,坐在了餐桌最远端,才终于脱下了口罩开始吃饭。

“最近大良那边的事情处理得怎样?”父亲看向她。她摇摇头,拿出手机在微信里打着什么。只听嗖的一声,群里多了几条信息。于是,其乐融融的年夜饭变成了冰冷的打字现场,我们都默默吃着饭,不再多说什么。父亲的脸色有些阴沉。

晚上,母亲说要借用我的房间睡觉,并可能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三岁的妹妹哭闹着要和母亲一起睡,不停拍打着已经上锁的房门。母亲却一点都不心软,也不曾打开房门。

今年的春晚有些无聊。大家一个个地回房,每个房间都房门紧闭,门上火红的倒福似乎是生人勿近的告示,又像是冰冷的封印。最后,只剩下我一个人在倒计时中,落寞地关掉电视。这或许是我过的最差的春节了。

几天过去了,新冠病毒的感染人数已经上万,我们也连续十几天没有出门,只有母亲还要继续去医院上班。高强度的工作让母亲日益烦躁,好几天她都径直走向房间,关上房门。餐桌上也仍是沉默。

那天,我用父亲的电脑查资料。左下角的微信图标不断闪烁,我抑制不住好奇,打开了父亲和母亲的私聊。一开始,我看见一些激烈的争吵,关于陪伴,也关乎生命、健康。说实话,我也有一点不理解母亲的做法,她这样躲着我们,甚至会让我觉得她有一点点不关心我们了。最后,我看见妈妈发了很长一段话。其实她也很想和我们黏在一起,一起开开心心的,但是她更在乎我们的安危,她不想因为一时的温暖害了我们。她工作已经很累,我们却不理解她,她也很难受……

看到这些话,我好像理解了。其实这一切或许真不是母亲的错,可能错的是我们。

我戴上口罩,敲了敲门,然后轻轻推开了母亲的房门。我把手上的热水放在她床边,我可以看见她口罩下的笑脸。那天晚上,我陪了她很久,没说什么话,却十分美好。

窗外烟花升起,我张望着,却只见灰暗的天空短暂地被照亮了几次,烟花绽放的声音遥远朦胧。这就是2020年的春节,好像平常,却又不是这样。

黑暗中,恶魔在蠢蠢欲动。一个个天使燃尽自己,保护他们所爱的人。

点评:“在爱面前需要什么字眼,付出的瞬间也就是永远。”这是致敬医护人员的歌曲《等风雨经过》中的歌词。这句歌词,正是文中“妈妈”的写照。标题中的“隔离”包括下面几种含义:(1)医护人员与病毒的隔离;(2)母亲与家人的隔离。前者是职业的需要,后者是亲情的呵护,但两者汇聚到“妈妈”身上,就形成一种难以取舍的心痛。“母亲却一点都不心软,也不曾打开房门。”这个瞬间让人动容,我们可以分明感受到在门的另一边,母亲割心的痛。“一个个天使燃尽自己,保护他们所爱的人。”这个天使,既是孩子的母亲,又是病人的医生。

  烟花 

◎作者:广州市番禺区育龙中学九年级六班宁锦泰

◎指导老师:陈丽娜 黄丽宏

寒假回家,我终于见到我的弟弟。他被迫回老家读书已有整整一个学期。我有几个月没见他了,如今见面,却既谈不上生疏,也不能算熟识,好似自然地就碰面了。

我于是默默安慰自己:我与弟弟之间,本来就是这样的。但之后的相处,却让我有些疑问了。因为疫情,我们呆在家中,玩乐度日。然而这些日子,在记忆中,全然模糊不清,我只记得我们无意义地虚度了它们。我想,我记忆中的春节,是怎样欢乐且让人期待的呀,像……但当我想举出些例子时,却好像又失忆了,脑里空空的,只潜藏着些许惆怅。

今年春节,好像没有了以往的年味儿。直到除夕那夜,弟弟对我说:“老哥,去不去放烟花?”我的脑子轰然一声,似乎裂开了一道裂缝,许多童年的片段,都闪电般地苏生过来了。

还记得,那时包完饺子后,我承接了弟弟的期望,对母亲说:“老妈,我们要去放烟花。”母亲便溺爱地答应道:“去吧,小心点玩。”然而我们这时并不动,母亲便知道我们要她陪我们一起去。她便说:“我还要洗碗呢,不能陪你们去。”虽是这样说,她却极快地洗了碗,拿了点烟花的香,分给我们,我们便一起下了楼。

我们小时候玩的烟花,都不会响得厉害。大多是一种名叫“仙女棒”的玩意,用香点燃了,便嘶嘶地爆出磷火来,照亮周围的地方。我是胆小的,觉得一旦踏入黑暗的地方,就立刻有未知的妖魔瞧着,思量着将我一口吞下。我便催促着母亲,看她拿了“仙女棒”,磷火划出优美的弧线,如同暗夜里淡淡的星光,充满希望,便放下心来。弟弟却比我好玩多了,他拿着“仙女棒”,点燃了,就手舞足蹈,将手中的“仙女棒”乱甩起来,还有模有样,绘出白色的线条,似在夜空中作画,优美极了。

母亲那时总在旁边笑着,不时提醒我们别对着对方。烟花放完了,我们就回去,睡梦里,一年中,总盼望着下一次。

现在弟弟提起烟花,我的眼前浮现起了这番情景,我好像又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了。我立刻就要应声答应,但就在这时,一丝顾虑却浮上心头:现在还去放烟花,会不会被人嘲笑?沉思片刻,我拿起手机:“不了吧。”

弟弟好像早也预料到了,也拿起手机,说:“好吧。”但我总是安不下心来。心中的惆怅本来只有些许,现在好像愈发多了,这使我增添了新的忧愁。久违的对于成长的哀思,重新回到心头,又让我非常地悲伤。我想,时光流逝,少年成长,这样的话题,古来人们提到,总是充满着淡淡的忧伤。这样的情感,难道今人不会有吗?

总是一脉相承的。我吟着刘过的那句“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百无聊赖地趴在窗台,忽然发现,已有人在楼下放烟花,是一楼那家人。他们中最小的一个小女孩,只有五六岁,手拿着一根点燃的“仙女棒”,十分快乐地手舞足蹈,把“仙女棒”挥舞成哈利波特手中的魔法棒。我看着她,模模糊糊地,我好像看到我弟弟的身影了。这时候,旁边的一个男人,或许是她爸爸吧,点燃了一个鞭炮似的烟花,巨大的声响吓得女孩扑向一个稍长的女生,那女生也许是女孩的姐姐,她抱着女孩,好像在安慰她,接着便牵着她的手,同她一起又放起烟花来。

我看着楼下的那位姐姐,心中好像明白了什么。我想,成长或许也不是什么坏事,只不过是从眼前的女孩变成了那位姐姐而已,当我们有了所爱的、所想珍惜的东西时,就会想去保护它。所谓成长,就是终于有了足够的力量去做到而已。“我们去放烟花吧。”我回头看向发呆的弟弟。

楼下,女孩仍然在挥舞“仙女棒”,看到有两个陌生的少年,也不怕生,对着较小的那个挥舞起来,那少年也拿起一个“仙女棒”,互相应和起来。人们都笑了,人声中只听另一个少年说道:“小心点,别对着对方。”

鼠年的春节,我没有和以前一样只顾自己放着烟花,却感到了更深的年味儿,我想,是因为我成长了。

点评:曾经读过席慕蓉的作品《成长的痕迹》,开头的话引人深思——“也许事情总是不一定能如人意的。可是,我总是在想,只要给我一段美好的回忆也就够了。哪怕只有一天,一个晚上,也就应该知足了。”本文讲述的故事,与这句话颇为相似。面对除夕夜的放烟花,“我”开始是失忆的,弟弟的童真让我回想起流逝的时光,楼下的一对姐妹让我感叹要珍惜所爱,作者借两个场景抒发对人生的感怀,做到有感而发。不过,对于一位中学生来说,我认为,这样的成长来得太早了,文中的感受未免带有阅尽人生的苍凉。我还是建议小宁同学,要用更多的欢笑去拥抱生活,趁着假期用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弟弟。“愿你生命中有足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平台简介

南都非虚构写作成长平台面向中小学生,聚合优秀师资,提供别具一格的写作主题,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主写作。每周精选部分优秀作品刊登于报纸,并邀请名师名家点评作品。

  征文启事

#非常寒假#

一场始料未及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带来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非常寒假”。在这段超长宅家时光,我们体验了不一样的在家上学,体验了更多的陪伴和责任担当。让我们一起记录下这段非常时光!

征文对象:中小学生

体裁:纪实(诗歌、文言文除外)

截稿时间:

2020年3月10日

投稿网址:

http://h5.oeeee.com/zuowen/或扫码进南都非虚构写作成长平台

  点评老师

郭子健 广州六中语文教师,先后获市“教育e时代”名师、市骨干教师等称号。近三年在《语文月刊》《写作》等发表论文约两万字。曾指导学生获全国现场作文大赛特等奖、市写作联赛冠军、“南都杯”非虚构作文大赛二等奖。

统筹:南都记者 梁艳燕  执行:南都记者 叶斯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