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门一直开着
◎东华高级中学高一1班 王淳
厨房的蒸锅里正“嘟嘟嘟”地唱歌,里面热着我中午就做好的中午和晚上的饭菜。属于我的那一份,我早就吃完了。水蒸气混合着青菜和番茄炒鸡蛋的香味徐徐飘散到客厅。我斜斜地靠在沙发上,担心地望着那扇仍紧闭的大门,竖起耳朵等待着那熟悉的脚步。夜静悄悄的,没有喧嚣,没有纷争。只有身边墙上的石英钟规规矩矩地发出“滴滴答答”的脆响,秒针正不知疲倦地跳跃着,一圈又一圈。
已经快十一点了。我轻轻地叹了一口气,母亲还没回来。因为疫情,我们延期开学了,可母亲依然要上班。从前,她一般都是五点半下班,六点多就到家了,几乎从没有过这么晚还没回家的。但,自从她春节返回单位上班后,我基本上就没再见到她。每天早出晚归的母亲,只能通过电话来关心我的学习和生活。其实,她不说我也知道,工作真的是太忙了。还有,上班途中人多,办公室也是人员密集的空间密闭区。她怕万一染上病毒携带回家而影响到我。
我低着头,回忆着这一个学期的高中生活。第一次住宿,学校又离家很远,几乎一个月才能回来一两次,与母亲见面的次数少了许多。新鲜的集体生活,放飞的心灵,忙碌的学习挤占了我对家的思念。母亲只要一有空,便不辞辛苦,赶着来回好几个时辰的车程,“千里迢迢”到学校来看我。许是学习的压力,许是青春期与中年期的碰撞。我常常冲着远道而来的母亲发脾气,以至于不欢而散,错失了许多难得的亲子时光……母亲从不欠我些什么,我却冷眼相对她的关爱。有时候,自己换位思考,也颇觉得心寒。可年轻的我却低不下自以为是的高傲头颅,对母亲,爱在心里口难开。
小时候,母爱是遮风挡雨的避风港,长大后,母爱是声声的叮嘱和叨念。如今,我已是母亲的一切。可因为距离,因为压力,因为倔强,我慢慢地合上了那扇心门。
突然,门声作响。我紧张地盯着,期待门外那熟悉的身影。
母亲打开门,愣了一下,一身的疲惫,几丝不悦爬上眉梢,略有责备地问:“不是叫你早点休息吗?这么晚了怎么还没睡!”
“你也知道已经很晚了?”母亲又愣住了,似乎没想过我会这么反问。
“其实门一直开着,你不用躲着我。若是被传染了,有事,我们一起担!”听我说完,母亲还愣在原地。
我轻轻叹了一口气,接着说:“蒸锅里给你热了饭菜,趁热吃了吧。”
母亲戴着的口罩还没来得及摘下,但望着我的眼眶却已经泛红,她的嗓音略带沙哑,听话地点了点头:“好。”
我转身回屋,轻轻地掩上了房间的门。原来,我们之间的心门一直是开的。
点评
青春期,亲子沟通总感觉“爱”错了位,孩子懂得父母的爱,父母珍惜着孩子的陪伴,但见了面,话到了嘴边,却总变了味儿地词不达意。本来想说一句“宝贝儿,还没睡?”出口变成责备;本来是一句“你终于回来了,太想你了”出口变成了“你也知道已经很晚了?”这就是爱的错位,而作者将这种错位的亲情通过热饭、等待、转身表达得真切感人,并借助“门”来象征亲子沟通的障碍。作者通过回忆高中住校生活与母亲的关系,形成与后文惦记母亲状态的对比,巧妙地将青春期孩子的外在表现与内在情感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略显遗憾的是,“门”的隐喻在前文中较少提及,只在标题和结尾出现,如果前文中能够巧妙地带进“关门”的描写,后文“原来门一直是开的”就会更自然。
- 上一篇:平凡的闪光温暖你我
- 下一篇:疫情来临时 人间遍布“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