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左耳突然听不到了
◎甄琪 中山大学附属中学初三 ◎指导老师:张梅
谈及母亲,笔端总有深情。唐代孟郊留书“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清代蒋士铨写下“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元代与恭则徒有“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的遗憾。
母亲节将至,南都非虚构写作成长平台“我的母亲”征文收到上千篇孩子们的作品。他们当中,有些来自广东的广州、佛山、江门等地区,也有些来自甘肃、四川等省份。作品当中,我们看到了勤劳的母亲、幽默的母亲、执着的母亲、严厉的母亲,更看到了母亲和孩子之间深沉的爱。
走廊上匆匆走过的人,惨白的墙,刺鼻的消毒水味。角落里有个不起眼的身影,她不时抬抬头,左右张望,趁无人注意时,悄悄抹掉眼角边的泪滴,眼神中充满着彷徨与无助。
一天前,她的左耳突然听不到任何声音。家人们都安慰着,只是一时工作压力大罢了,她却十分紧张焦灼。身为一名老师,她深知自己的责任。如果耳朵出了差错,不仅会对日常生活有很大影响,在工作方面也会有诸多不便。
带着恐惧的心理,她不得不在第二日去了医院。从医生那得知,她患的是突发性耳聋,能重新获得听力的概率仅有30%。如果想恢复得好,只能盼望奇迹。医生的这句话如同锐利的刺刀,直插入她的心,无形中,她的心在此刻已被刺得支离破碎。她用颤抖的言语向医生道谢,忍着痛向门外冲出去。
“结果如何?”电话对面的是她的丈夫,“突发性耳聋,有很大可能无法恢复听力了……”她抽噎着,眼前仿佛是翠茵枯萎的草地,绿叶焚烧的山峦。对面的句句话语是无力的抚慰。她又想到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学生。手紧紧地握住,心想着自己不愿屈服于这个现实。
那天,夜已深,她仍无法安然入眠,她独自走到阳台,夜空寂静,似乎能听到花瓣从叶片的空隙之中飘落,忽然一阵大风吹过,树叶狂乱地摇曳,仿佛拉扯着黑夜。她倚在栏杆边,终究是受不住这个打击,她哭喊,痛苦与焦灼终于释放出来。突然,她仿佛从这种情绪下挣脱,转而意识到即将开学,她决心要与病魔抗争,坚持工作。
已是确诊的第三天,她不顾家人的反对,坚持回校开家长会。对面的家长们说些什么,她也许听不大清楚。但是,她仍然勉强地露出微笑,仔细努力地聆听,认真地一一答复。家长们也许都没有意识到,眼前这位老师的内心有多么顽强。
就这样,这接下来的两个月,她每天都去医院。她更换过三四家医院,尝试过中医西医,询问过各个亲人好友。她绝不肯放弃,坚持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继续工作,在孩子面前,她从没露出过痛苦的表情,她用温和、从容的心态面对着病魔。终于,在接受治疗的三个月后,她的左耳恢复了80%的听力,医生说这是十分之一的奇迹。
这是我的母亲,一个内心坚强的女性。在饱受病魔折磨的情况下,她带着泪向前奔跑,强风吹过,她仍顽强地燃烧。这不是奇迹,而是一个人在绝望之下磨练出的勇气与毅力。
点评:每个人都可能遭遇各种突发事件,而面对不幸的态度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品格。文中的“她”,顶着有很大可能无法恢复听力的压力,积极治疗,坚持工作,最终让听力恢复了百分之八十。勇气的源头是对家庭与工作的责任,也是只能面对的绝望——普通人的故事,能带给人力量。
得病是突发事件,不是“突发事故”;中间那夜“她”的情绪转折显得比较突然,毕竟,在现实生活中,人物态度的转变往往是缓慢而艰难的。
- 下一篇:妈妈留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