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供产销数字链路 美妆日化产业发展新引擎



“中国美妆看广东,广东美妆看广州”。广州市美妆日化产业整体规模体量庞大,占全国三分之一,广东省三分之二。在国内新生美妆日化品牌整体重营销、轻研发的氛围下,广州美妆日化产业“一枝独秀”的地位受到挑战,行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10月27日下午,南都调研团走进广州中浩控制技术有限公司(下称“中浩公司”),了解该公司利用工业互联网赋能美妆日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具体做法。
2020年11月,广州市工信局印发《广州市深化工业互联网赋能改造提升五大传统特色产业集群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针对包括美妆日化产业集群在内的五大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共性需求,遴选、组建5个“1+2+N”供应商联合体,共同建设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在政策的指导与支持下,由中浩公司牵头,围绕美妆日化企业生产质量检验难、生产过程记录控制欠缺、供产销数据阻滞、产品销售渠道传统等痛点难点,进行广州市美妆日化产业集群行业供产销协同平台研发建设。
“左边是新销售模式相关数据,可以通过用户画像了解最近消费者对不同产品功能的感兴趣程度以及不同地区消费者的偏好,由此制造业就能对不同产品种类、不同地区进行差异化生产发货,同时可以定向探索市场,进行相应的新品研发。右边模块能看到生产环节的数据,如工厂产能情况、生产关键环节平均用时等,从而对整体生产流程进行管控。”中浩公司副总经理张强向调研团展示数据中台时说。
总体来看,该平台是以制造过程数字化为核心,向两端打通供应方和以直播为主的新零售端,其中供应链协同平台能够基于数字化智造平台的生产数据反馈进行原料采购的协同和原料采购提醒,提升供应链响应速度;数字化智造平台在直播营销和供应链协同平台的辅助下,能够进行更高效的生产管理,提高生产线的柔性智造水平。
丹姿集团数字商业模式就是该项目打造出的一个标杆示范,在数字化协同平台的运作下,丹姿集团完成了供、产、销数字链路的打通,2021年以来在物料损耗、能耗等方面节约30万元,生产过程中的物料周转率缩短至10%,生产管理效率提升了20%。
据统计,平台目前已接入服务日化美妆企业121家,2021年新增60家企业,其中广州本土品牌企业111家,规上企业77家。完成了5家企业的数字化改造,帮助企业生产周期缩短了2%,良品率提升了13%,新销售模式营业收入增长了20%,人力成本降低20%,实现全产品全过程的100%可追溯。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中山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广州市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咨委会委员徐现祥十分关心政府如何推进中小企业采用数字化平台的问题。
对此,广州市工信局生产服务业处处长黄东航现场表示,省工信厅出台了“上云上平台”政策,根据不同产品、不同服务对中小企业进行相应力度的补贴。市工信局则支持数字化平台“建起来”,明年将着力支持中小企业“用起来”,通过广东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监测企业运用平台的情况,会对“用得好”的企业进行奖励。
专家说
第一个案例中,“1+2+N”模式将产业运行中各个环节进行数据化赋能,使整个生产过程中市场反应更快、生产更精准、供应链更紧凑。美妆日化行业创新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模式值得推广,其他传统产业集群可以借鉴该模式来推进产业的数据化和智能化发展。
第二个案例中,广州市家政服务综合平台促进家政服务业产业化、标准化、智能化、网络化的发展,提升行业整体发展水平,羊城家务“身边办”、“指尖办”满足群众需求,作为一项公益事业,期待平台能够做出亮点、做好服务,追求可持续发展。
——林平凡,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企业研究所原所长
第一个案例的亮点在于建设了一个行业性的平台,并在平台上将“1+2+N”各部分串联起来,这对于产业集群数字化具有示范意义。另外,平台在未来发展中可以做出更多尝试,如融入更多大型电商平台以拓展业务,将销售端与广州外贸优势打通,接入超市、大卖场等线下销售端,完善对供应链物流信息、数额结算的补充等等,以实现平台功能效益的拓展。
——林涛,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采写:南都记者 冯芸清 实习生 陈曼榆 摄影:南都记者 陈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