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连发现新物种 为何又是海珠?
有效的生态保护+发现能力提升,很多物种能与城市发展和谐共生

解剖后的海珠珐轴甲(左)与泰国珐轴甲(右)对比。海珠湿地供图

在海珠湿地发现的新物种“海珠珐轴甲”。海珠湿地供图

生态保护方面,海珠湿地公园是我国众多湿地公园中独树一帜的存在。
2月18日,在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联合举办第26个世界湿地日广东省宣传活动上,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发布全球新物种——海珠珐轴甲。这并非海珠湿地首次发现新物种,在去年更早时候,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科研团队在海珠湿地发现隶属于昆虫纲鞘翅目叶甲科的昆虫新物种——萤叶甲亚科斯萤叶甲属,并命名为“海珠斯萤叶甲”。
海珠湿地接连发现新物种并非偶然,随着国内外社会愈发重视保护生物多样性,同时发现新物种能力的提升,在保护濒危物种的同时,越来越多的新物种被发现。
每一个物种都是应对“物竞天择”的解决方案
在地球拥有生命的40多亿年时间长河里,面对自然环境的变化,有的物种灭绝了,有的物种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在经过漫长的“物竞天择”的考验,幸存下来的每一种生物都是应对地球环境变化的一种方案。每一个现存的物种都有其在生物学上的价值。各式各样的生物组成复杂的生态系统,生物物种越多样,其应对环境变化的抵抗能力则越强。在此次海珠湿地新发现的物种身上,不难发现其应对外界环境变化所作出的优秀表现。
海珠珐轴甲的发现人,海珠湿地自然学校自然导师朱江告诉记者,发现了第一只海珠珐轴甲后,就未发现第二只。当朱江在远处望见它后靠近时,它会选择假死的姿态让自己落进草丛中,然后择机逃走,这是多数昆虫都有的表现,但多番努力仍未发现第二只也足见该物种极高的隐蔽性。
发现新物种海珠珐轴甲,朱江的表现是平静的。在他看来,大自然中还有很多物种未被发现,这当中属昆虫种类最多。目前世界上已知昆虫种类有200多万种,但未被发现的超过六成。这些物种可能就生活在我们身边,只是缺少了去发现的能力。
此外,在海珠湿地发现新物种,有其特别的意义。在一个特大城市的中央位置发现新物种比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发现更有意义。得益于对海珠湿地的有效保护,这样的物种依然能够与城市发展和谐共生。
地处大型城市中央 政策保障海珠湿地原始生态
在城市的发展历程中,土地寸土寸金,海珠湿地以生态保护的形式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2年,国务院批准采用“只征不转”政策保护海珠湿地的原始生态,为海珠湿地的保护提供了政策保障。
海珠湿地位于广州的城央位置,与广州地标建筑广州塔距离极近。在海珠琶洲商业写字楼拔地而起的当下,海珠湿地经常与纽约的中央公园相提并论,前者的面积是后者的3倍。海珠湿地被誉为广州“绿心”,总面积869公顷,是我国大型城市中最大的国家湿地公园,积淀了千年果基农业文化精髓,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岭南水果的发源地和岭南民俗文化的荟萃区。
虽然海珠湿地的价值在经济数据上难有体现,但在生态保护方面,海珠湿地是我国众多湿地公园中独树一帜的存在,这当中和其位于特大型城市中央位置,与城市发展,和城市人和谐共生相关联。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网站发布了《2021-2025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第一批认定名单的公示》,经中国动物学会推荐和各级评审考核认定,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成功入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记者从海珠湿地获得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2月21日,海珠湿地记录有维管束植物146科835种;动物269科884种,包括昆虫类155科536种。除此之外,海珠湿地的原始自然生态为自然教育和科学研究提供了极佳的场所。海珠湿地近年来每年举办观鸟大赛,让民众亲近自然,认识自然,活动颇受欢迎,报名人数远超可容纳规模。
海珠湿地于2015年开创了全国优秀科普品牌“海珠湿地自然学校”,引入社会团体、政府部门、科研院校和志愿者作为支持力量,发挥着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此次海珠珐轴甲的发现人朱江就职于海珠湿地的合作机构“与自然同行”,同时担任自然学校自然导师。而像朱江这样的职业人员进驻海珠湿地,直接提升了海珠湿地发现新物种的能力。去年发现的海珠斯萤叶甲是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在海珠湿地进行虫多样性监测过程中发现的。在2月18日的第26个世界湿地日广东省宣传活动上,海珠湿地继续与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共同签订“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协议,发现新物种能力进一步提升。
延伸阅读
广州为特大城市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经验
海珠湿地成为广州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个典型案例,广州也在探索特大型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经验。
2017-2019年,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开展了广州市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第二次本底调查。调查过程中,发现城区动物明显增加,特别是候鸟愿意来到广州。每年秋季,是大湾区观鸟爱好者的欢庆时刻,一众“长枪大炮”摄影器材捕捉鸟类在湖泊与林木之间跳舞的动人瞬间。
为保护生物多样性,让更多生物群在广州找到如意的栖息场所,近年来,广州推出了多项举措,实施了“野生动物进城工程”“白云山还绿于民工程”等项目。
海珠湿地营造“昆虫旅馆”,构建水下森林,为昆虫、鱼类等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繁衍地,发展成为全国特大城市中心区难得的鱼鸟天堂。广州动物园积极开展华南虎营养学、繁育生态学、遗传学、野外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培育和发展华南虎种群,目前收集和保存100多份华南虎的细胞、组织、精液等种质资源,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华南虎种质资源库。
截至2021年底的数据显示,广州市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地89个,其中自然保护区6个、风景名胜区4个、森林公园58个、湿地公园20个、地质公园1个,面积约11万公顷,为重要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提供了系统性保护。
采写:南都记者 代国辉 吴璇 实习生 李晓昕 通讯员 穗环宣 刘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