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李盛兵: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建设教育强国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李盛兵 11-15 01:30

  李盛兵,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港澳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

  湾区热评

  奋进新征程,绘就新蓝图。南方都市报在“湾区智库”专栏中特设“教育强国大家谈”栏目,联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特邀全国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深入探讨如何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将教育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可见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视程度,以及它们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重要性。报告还提到:“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而教育是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己任,高校是以发展科技为使命。毫无疑问,必须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地位,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

  教育优先发展是对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规律的认识。根据教育外部关系规律,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教育优先发展,是主动适应,是超前发展,是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作用,是对教育外部关系规律的正确认识。同样,教育优先发展观,也为欧美发达国家,尤其是二战后的日本、德国政府优先发展教育而获得经济快速崛起的经验所证明。

  教育优先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倡导和坚持的教育发展战略。党的十二大到二十大,都对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高度重视,确立了我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与以往各大报告在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民生发展中谈教育优先发展不同的是,二十大报告单辟一章,专门阐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重点强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与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互动关系。

  教育优先发展要求优先投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增加教育投入,促进教育的普及、公平与发展。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到本世纪末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应达到4%。但是这个目标没有实现,仅达到2.87%。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又明确提出,“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从2012年实现这个目标后,我国政府坚定不移地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克服困难、积极投入,教育财政经费支出已经连续十年超过4%,保障和促进了我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公平和高质量发展,为我国人口素质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教育优先发展要适应新发展理念和阶段的要求,全面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在新时代和新发展阶段,我国教育要朝着高质量发展、协调发展、创新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第一,我国各地政府在经济社会规划中对教育的优先安排和首要地位不那么坚定,需要进一步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树立教育优先发展观。第二,我国教育要从数量、规模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培养更多更高质量的人才。第三,要树立区域协调、城乡协调教育发展观,着力解决边远山区教育发展不充分问题,关注乡村教育,继续下大力气加大对教育落后地区的投入和教师支持,促进我国教育的协调发展。第四,坚持创新发展的道路,重点解决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动力机制、发展机制、投入机制、评价机制等问题,释放教育改革发展的力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第五,要解决教育的多样化发展和均衡优质发展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合的教育和多样化高质量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策划:尹来 游曼妮

  栏目主持人:孙小鹏

  撰文:李盛兵

  特别鸣谢:刘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