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宝妈一战上岸北大MPA:

在职求学突破瓶颈 人生要再上新台阶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李梓毅 11-15 01:30

  杨菲在家备考。

  239分!比预估成绩超10分。2022年2月的一个中午,正准备在公司午休的杨菲查到了自己的考研初试成绩。“我有点不敢相信,还掐了同事一把。我说,你看这是我考的分吗?”2021年,杨菲报考了北京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开启一段在职求学之旅,2022年一战上岸。

  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为457万,创下最高纪录。随着考研人数连年高位增长,MBA、MPA等管理类专业硕士或其他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也呈上升趋势。

  和杨菲一样,面对职业规划调整、职场竞争加剧和人才需求变化,有人遇到瓶颈,有人困顿迷茫,也有人韬光养晦。越来越多在职党加入了考研、考证的队伍,试图打破发展困局。

    困局

  “好像有堵无形的墙在挡着我”  

  考MPA,是杨菲本科未竟的梦,也是为突破职场瓶颈所做的努力。

  大四那年,杨菲没有“一战成硕”,参加工作后,她仍对考研念念不忘。出于对变动成本的考量,职场人决定考研往往需要更明确的目标和更充足的动力作为支撑。也正因为没有足够的决心,杨菲迟迟不敢动。

  在杨菲看来,人在职场总会遇到一些瓶颈,会想着如何再上一个台阶。“但我感觉冲不上去了,好像有一堵无形的墙挡着我,我又不知道该怎么办,有点迷糊。”

  而正是这股迷茫却想冲破困局的劲儿让杨菲决定通过考研寻找出口。2020年年底,杨菲开始浏览备考MPA的信息,隔年3月,她在尚德机构报了个MPA培训班,真正进入备考状态。

  在职场,她是公司管理层,在家庭,她是幼儿园小朋友的妈妈,多重身份,在无形之中给了她不少压力和顾虑。好在尚德培训班的老师用往届学员经历给了她鼓励,爱人的支持更是为她提供了底气。 

    备战

  压力困难并存 学习渐入佳境  

  回顾考上北大的经历,杨菲还是感到恍惚,“我其实都不知道我是怎么考上去的。”这被周围朋友调侃她在凡尔赛。而压力与困难并存,职场人备考所要付出的艰辛并不少。

  家人的支持和尚德老师的指导成为她稳固且有力的大后方,也让她能尽可能充分地利用工作之余的每一分钟,利用通勤空当刷题,午休时间独自复习。下班后的八点到十二点是她在工作日较为完整的晚自习时间。考前一个月,为了提前适应考场节奏,杨菲刻意按考试时间调整作息,每天早上七点起床复习一小时再去上班。

  在职考研的辛苦不仅来自时间管理,不同于中高考的团战,这更像是一段孤独的旅行,也是一场信息战。

  信息战并非指信息缺乏,而恰恰是因为网络信息过于丰富,却冗杂而有失精准,时间和精力才是职场人备考时的稀缺资源。杨菲深刻体会到收集真题、整理信息的疲惫,迫切希望有人能帮她总结提练黄金信息,把每天仅有的四五个小时复习时间全部投入到看书和做题中去。

  这也是她报培训班的初衷。从选目标院校到参考书、多少分能入围、备考重点……尚德班主任的“支援”给杨菲节省了不少时间。“比方说这道题是一条鱼,老师会直接把鱼骨头给你拎出来,特别清楚。”在她心里,班主任不仅是学业导师,也是备考路上的陪伴者,“很感谢他,有时候我就是晚上十一二点问他问题,他也会回复我。”

  在一节节课的学习中,杨菲的状态随着做题正确率提升渐入佳境。  

    上岸

  不再自我怀疑 收获精神世界的成长  

  在北大的课堂上,来自各行各业的同学和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给杨菲打开了另一扇窗。“大家都很厉害,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思维方式,也真正地见识到了更大的世界。”

  学业所得还在慢慢积累,对于杨菲来说,当下更为有力的是成功上岸后的正向激励。“我觉得自己又行了!”跳出瓶颈期自我怀疑的陷阱,这是杨菲目前在这段经历中最大的收获。“当时就觉得,我才不到三十岁,我的人生到这就要拉倒了?很不服气。上岸之后我又想,我都能考上北大了,还有什么是我干不了的?”

  “下班后3小时,决定了你的人生高度”,诸如此类的文案免不了有夸张成分,但不可否认的是,正如杨菲一样,技能积累、学历提升抑或是开辟副业,都能让人收获精神世界的成长。  

  采写:南都记者 李梓毅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