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佛山大沥镇伯奇学校带学生走进“光的世界”

建立光学实验室 培育 “追光少年”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梁艳燕 06-12 00:20

  伯奇学校的学生小心翼翼走过追光之路。 受访者供图

  案 例

  3

  在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沙溪路段,一所名为伯奇学校的学府熠熠生辉。这所新学校不仅继承了清代科学家邹伯奇先生的精神内核,更打造了学校专属科技办学特色,携手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科普协会共建光学实验室,培育新时代的“追光少年”。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伯奇学校引入广州智慧阳光评价·科学素养测评系统,以数字化、科学化的方式评估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学校的科学教育现状。

  传承“伯奇”精神

  走进“光”的世界  

  校长陈滔称,邹伯奇是大沥镇泌冲人,也是中国摄影技术先行者,“为吾粤向来名儒所未有”的近代科学先驱。他17岁开始研究光学,1844年独立制成中国第一台照相机,因而被世人称为“中国照相机之父”。其著作《格术补》《摄影之器记》等,至今仍是光学研究者、摄影爱好者的必读书目。

  在此背景下,伯奇学校以邹伯奇先生重点研究领域为基础,依托中科院相关科研院所高端科技资源,建设伯奇科学探究室,为学生搭建独具特色的科教平台。

  其中,学校和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合作建设的“照”见未来光学探究室,以特色展品、科学实验、光学讲座、创新课题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体验“光”的乐趣,走进“光”的世界。

  数码相机解密墙上,拆解并展示了不同年代、不同原理的四台相机的内部构造,辅以图文,生动形象地介绍快门、感光度、画幅、景深、焦距、光圈等相机知识。

  探索贯通式人才培养体系

  打造九年一贯制科学课程 

  伯奇学校聚焦校名寓意,传承地域优秀文化,突出专属办学特色,探索贯通式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九年一贯制科学课程。

  学校结合STEM教育理念,本着“全面普及、分层提高、逐级培养”的理念,探索“兴趣激发、提升赋能、拔尖优术”三个层级的贯通式人才培养体系。在普及层,小学阶段利用科学课、劳动课或综合实践课,初中阶段利用综合实践课,将15种科学课程打包、穿插到日常教学中,从而逐步培养科学意识,深化科学素养。

  在提升层,以科技社团、实验室、工作室的形式吸引对科学某方面感兴趣、有特长的学生,在团队中开展科技学习和活动,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在拔尖层,在竞赛专训队中开展主题式或项目式课题研究,动手实践制作成品,记录研究撰写论文,让学生在目的导向的科学活动中找到成就感和内驱力。

  引入科学素养测评系统

  优化科学教育特色发展  

  伯奇学校引进智慧阳光评价·科学素养测评系统,旨在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学校的科学教育现状进行评估,以数字化的直观结果反推课程设置、教学活动的不足,并及时调整。

  科创主任欧阳老师在课堂上不仅关注学生科学知识的讲授,更重视体验和实践,让学生多动手多户外实践,全身心感官参与到课堂中,所以学生整体水平较好。“智慧阳光评价·科学素养测评系统对于学校如何开展下一步的科学素养发展,提供具体的数据分析,有利于我们精准培养学生。”

  该评价系统对老师也有反馈作用。智慧阳光评价·科学素养测评数据显示出伯奇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工作动力均值、职业压力均值等方面的改进提升点。基于这些数据,伯奇学校对青年教师进行系列讲座培训,让骨干教师引领青年教师的成长;利用绩效评价的方式,激励老师们多读书,多写教学反思,实现教师的专业化提升;举行教师团建活动、工会活动,引导教师处理好工作与家庭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