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长安雅正学校科学教育激发学生对环保的深刻思考
小小生态笼撬起校园生态科创
案 例
4
基础教育阶段是“孵化”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素质的决定性阶段,中小学校的科学教育质量对培养学生科学素质至关重要。
东莞长安雅正学校通过生态科创项目,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更激发了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深刻思考。学校还前瞻性地引入广州智慧阳光评价系统,成功打造了一个充满活力与创新精神的科学教育园地。
科学教育以课程为主
活动为辅,参与为重点
雅正学校校长程利金认为,科学教育必须以课程为主,活动为辅,学生参与为重点展开,要善于发现,善于培养,善于搭台。
打造科学创新课程,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培养科学思维。在科创课上,学生们可以近距离观察蛋的孵化过程,记录孵化条件,并感受生命破壳而出的力量;也可以捧着太阳系的3D模型,通过凸透镜看到更大、更深的星空,体会宇宙的浩瀚。这些科学任务兼具趣味性和挑战性,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
学校积极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参与校园种植园的农作物种植和管理,并在管理过程中融入一系列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比如“一颗种子的故事”,在校园小路边,挂着许多罐种子,学生可以透过透明瓶身,看见不同种子的大小、形状和颜色,扫描瓶身上的二维码,还能看到具体的介绍视频。这些实验细节无不体现出环保意识和良好的实验习惯,能教育引导学生身体力行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检验学生参与度的有效方式之一,是智慧阳光评价·科学素养测评系统。程校长认为,利用情境式命题,该系统能有效反映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程度;通过横向比较和纵向跟踪,能体现学生的差异和优势,为个性化教学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动态情况,为后续的课程安排提供重要参考。
科技生态笼:
从兴趣到实践,从知识到感悟
长安雅正学校的所有科创项目中,“雅美科技生态笼”无疑是创新性最强、完成度最高的一个。雅美流动生态笼利用太阳能板等设备模仿自然环境(动物、植物、光照、温度、湿度、空气),让孩子了解鸟(鹦鹉)、鸡(芦丁鸡)在自然界的生活状态。
据科学老师介绍,该生态笼由师生共创,结合了太阳能、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能够模拟自然环境下的光照、温度、湿度和空气等条件,让小动物们拥有在自然界的生活状态。依托太阳能技术,小池塘里的水能通过水渠流入蓄水区,经过滤后流回,形成水循环;摄像头可以24小时记录动物的生存状态,提供真实、实时的观察素材。
八年(7)班蒋婉婷同学参与了生态笼的全程设计和建造。她说,一开始只是出于对生物学的兴趣,想了解生态系统。“学习这些知识不难,难的是怎么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怎么设计出一个可行的生态系统?怎么维持温度和湿度?”在查询了多种动物的养殖方法、习性及孵化知识后,小组定下了现在的这些动物。然后为鹦鹉和芦丁鸡设计巢穴,移植适宜的植物并长期观察,定期清理和维护生态笼。她说:“建一个小小的生态笼都这么难,我更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生态系统的脆弱。生命充满奥秘,更需要我们小心呵护。”
学校认为,将实践活动渗透到环境生态教育之中,不仅使学生在课本中学到的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深化,也锻炼了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动脑能力,引发学生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从而树立保护良好生态环境、改善恶劣生态环境的信心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