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又有大动作 南沙会成湾区文体新高地吗?

国家图书馆分馆、大湾区大剧院等14个湾区级文体设施将落户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郑雨楠 03-12 00:00

  记者从广州市人民政府网站获悉,近日《广州市南沙区文化体育设施布点规划(2022—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印发。据《规划》内容,湾区(省、市)级的设施达到14处,国家图书馆湾区分馆、大湾区大剧院等项目将在南沙落地。未来南沙将打造成为彰显中国气派、传承岭南特色的国际滨海文化体育名城。

  打造“一轴一带双核三心多节点”

  文体设施格局

  根据《规划》内容,规划范围与南沙区行政区划范围保持一致,涵盖南沙区六镇四街,总面积803平方公里。将构建“一轴一带双核三心多节点”文体设施空间布局。

  记者在梳理过程中发现,《规划》按基础型、特色型两种类型构建文体设施体系。其中,基于人口分布和城市功能,按配置标准合理布局基础性文体设施;结合历史文化保护和国际社区建设,布局古今交融、面向港澳的特色型文体设施。在战略型文体设施布局方面,将在蕉门河中心区和明珠湾起步区集聚布局湾区(省、市)级文体设施;围绕三江六岸打造战略型文体设施地标群建筑,形成环湾城市客厅。在南部片区构建湾区文体地标群,包括布局大湾区体育中心、南沙海洋博物馆等文体设施,作为可承办国际顶级赛事、大型文艺汇演的载体,形成“黄金内湾”的湾区文体地标群。

  立足商旅文体发展新路径。《规划》中提出,将在蕉门河中心区、明珠湾起步区、南沙湾邮轮母港片区、庆盛枢纽TOD片区等几大商圈中融入文体元素,结合文体资源推出特色旅游线路,文商旅体协同发展。  

  到2035年

  “十分钟文体圈”覆盖率将达到100%

  在《规划》中,南沙就10分钟文化体育设施圈建设提出了阶段性目标,将进一步丰富基层群众全民健身活动场所及文化场所。

  根据目标情况。《规划》将分为近期、中期及远期分阶段完成。其中,到2025年,南沙区将建成一批显特色、高质量、高标准文体设施,快速缩小与中心城区的文体设施数量及服务水平的差距,提升各项文体设施关键性指标。到2030年,南沙区将进一步完善文体设施布局,积极承办文体赛事,文体产业取得显著发展。到2035年,南沙区将建设成为兼容开放、特色多元、彰显中国气派、传承岭南特色的国际文化体育名城。在文体设施指标方面,将实现“10分钟文化圈”“10分钟体育圈”覆盖率达到100%、图书馆数量达到每4万人一座、区级及以上体育设施不低于10处等目标。

  国家图书馆分馆、大湾区大剧院等

  14个湾区(省、市)级文体设施将落户

  据《规划》内容,公共文化设施和公共体育设施规模将分为“四级”,即湾区(省、市)级、区级、镇(街)级、村(社区)级。其中,湾区(省、市)级的设施达到14处,主要分布万顷沙镇、横沥镇、南沙街道、珠江街道以及港湾街道辖区内。

  在规划中,围绕区内的公共文化设施与公共体育设施展开了详细的介绍。其中,公共文化设施分类根据图书阅览类、博览展览类、艺术表演类、群艺活动类及基层综合类等“五类”进行规划。

  其中,在图书阅览类南沙区将规划布局镇(街)级以上图书馆共30处,包含国家图书馆湾区分馆,少年儿童图书馆,以及大湾区海上图书馆3处湾区(省、市)级图书馆。

  近年来,随着隧道博物馆、南华珠宝博物馆等相继投入使用,南沙区也打破了0的局面。根据《规划》,未来南沙区将规划布局镇(街)级以上博览展览类文化设施共26处。其中,新增湾区(省、市)级博览展览类场馆共4处,2处为现状保留。具体项目包括,湾区生命健康博物馆、南海海洋博物馆(南沙博物馆B馆)、粤港澳大湾区展示馆以及大湾区科技会议会展中心、国际金融论坛(IFF)永久会址与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

  根据《规划》也将逐渐补齐南沙的短板,如现阶段,南沙区内还未有高规格的文化艺术活动场所,未来布局艺术表演类文化设施共10处,其中包括大湾区大剧院这一湾区(省、市)级场馆项目。

  在群艺活动类及基层综合类方面建设最为密集,将规划布局镇街级以上群艺活动类及基层综合类文化设施共42处,包含1处湾区(省、市)级场馆,即粤港澳大湾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将落户南沙街辖区内。  

  增设4处湾区(省、市)级体育场馆

  规划建设“铁人三项”赛道

  根据《规划》,南沙区将根据赛事体育设施、群众体育设施和竞训体育设施等“三类”展开规划,构建完善的“群众-赛事-竞训”公共体育设施的布局体系。

  在群众体育设施建设方面,建立各级别、多类型的群众体育设施体系,满足全民日常体育健身需求。其中村(社区)级体育设施布局,鼓励利用现有建筑进行存量改造或与其他用地合设,可结合绿地(公共绿地)、旧工厂等场地布局体育设施。

  未来将规划布局赛事体育设施10处,其中湾区(省、市)级的体育场馆共4处,包括大湾区体育中心、大湾区全民健身中心、大湾区游泳馆以及南沙帆船运动中心。

  此外,还将规划皮划艇、帆船、赛艇、摩托艇等水上赛道;在中心城区和庆盛枢纽片区规划4类共8条马拉松赛道;在中心城区和万顷沙南部片区规划4类“铁人三项”共5条赛道;策划承载国际级公路自行车赛事的大湾区公路自行车赛道。并规划多条登山步道线路,将沿线景点景观、生态资源等各种资源“串珠成链”,促进体育健身、休闲文旅事业发展。

  根据《规划》,将逐步明确附属体育设施开放利用,将在闲时开放包括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室外场地,提高体育场地利用率,并建立场地设施的长效运营机制。

  规划解读

  “一轴”指南北向联动广州中心城区和港澳地区的南沙文体发展主轴。

  “一带”指沿海岸线串联南沙湾片区、明珠湾起步区、南沙枢纽片区、万顷沙南部片区等滨海地区,布局凸显滨海文化的文体设施,打造滨海文体高质量发展活力带。

  “双核”指以明珠湾起步区、蕉门河中心区为主的中心城区文体服务核和南部的大湾区文体服务核。

  “三心”指在庆盛枢纽片区、南沙湾片区、南沙枢纽片区三个先行启动区布局文体服务中心。

  “多节点”指红色榄核文体节点、东涌水乡文化节点、海防文化节点、大岗文体节点、黄阁麒麟文化节点以及万顷沙文体节点。

  规划布局

  图书馆共30处

  博览展览类文化设施共26处

  艺术表演类文化设施共10处

  群艺活动类及基层综合类文化设施共42处

  赛事体育设施共10处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郑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