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肩能扛、手能提……她们撑起封控区防疫“半边天”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陈荣梅 03-09 00:52

  黄依斯和她的“娘子军”小伙伴们正在给居民送物资。

  目前,在深圳福田区的沙头街道,有140多名来自万物云的女性志愿者,她们来自全国各地,只因组织号召,便闻令而动,在街道的统一安排和指导下,冲锋在抗疫前线。这一个个“巾帼英雄”,在战“疫”场上展示着她们柔情且坚韧的女性力量。

  00后青年志愿者陈小芳:

  成为23户居民的“守楼长”,收获了满满的鼓励和感谢

  2001出生的陈小芳,是上沙龙秋村一巷七号的“守楼长”,一个人负责为23户居民提供各种服务。她介绍,自己每天的作息已经形成了规律,早上六点半起床,七点半集合出发,八点到达岗位,一直要坚守到晚上十点,其间只有中午和下午的吃饭时间才能稍作休息。

  有的时候领取物资时没有手推车,她就一人手拎着两大袋,来回多跑上几次。天气逐渐炎热,套在密不透风的防护服里,衣服往往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虽然在抗疫过程遭遇了不少困难,但陈小芳将居民的鼓励化作力量,“大家纷纷在群里对我们说辛苦了,表示感谢,我真的有被他们所触动到。”

  当被问到家人是否知道她到封控区当志愿者时,陈小芳说,“我的年龄小,所以一直没有敢和家里人说,怕他们担心我。但前几天我姐姐过生日时,我和她说我来参加抗疫了,没想到家人们还是很支持我的,叮嘱我一定要做好防护,按时吃饭。”

  陈小芳现在住的是一间由小学教室临时改造的16人宿舍,“每次支援完回来,大家都很累,但还是会主动地互相帮助。”家人支持,伙伴相助,再加之居民的配合,令陈小芳对战疫充满信心与希望,“只要结果是好的,辛苦付出的一切,我相信都是值得的。”

  在三八妇女节之际,陈小芳说,自己在战“疫”的过程中收获了来自家人、伙伴还有居民们的鼓励与支持,她更加笃定在未来要加倍地爱护家人,期盼自己和家人都健健康康。

  90后党员志愿者黄依斯:

  手拎蔬菜频繁往返于楼宇间,她却常顾不上自己吃饭

  3月1日凌晨,黄依斯报名坐上了前往深圳沙头街道支援的大巴。这是她第二次主动请缨支援抗疫一线。因为曾有过抗疫经验,这让她在深圳的抗疫工作很快步入了正轨,各项安排都及时到位。

  在执行抗疫工作任务的时候,包括黄依斯在内的十位女生组成了一支“红色娘子军”,负责给居民配送生活用品。深圳近日逐渐升温,由于担心蔬菜长时间暴晒会不新鲜,大家纷纷加快脚步,频繁往返于楼宇之间。黄依斯说,白天只要跑几趟,她的护目镜就会因汗水和身上的热气起雾。有时,即便过了中午,因为着急给居民送饭,自己也顾不上吃饭。

  值得一提的是,这支十人组成的“娘子军”中有三位是党员。她们时刻谨记自己的党员身份,充分发挥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带领组员冲在抗疫前线。“因为我是一名党员,哪里有需要当然就要第一时间赶到!我这周加了近百个志愿者的微信,大家在结束任务以后经常在一起分享心里话和支援感悟。”

  2022年的3月8日,继上一年之后,黄依斯再次奋战在一线,她说,驰援深圳会成为她人生中难忘的经历。

  80后妈妈志愿者熊文君:

  后勤保障组的知心大姐姐,关心照顾每一位志愿者小伙伴

  从2月25日带领第一批志愿者前往沙头街道支援,32岁的熊文君在抗疫一线已经十几天了。被问到报名成为志愿者时的想法,她坦言道:“没有什么可犹豫的,就是觉得我应该去。”

  熊文君原本在天安社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做着数据统计员的工作,为确保所有住户每天都进行了核酸排查,数据组需要每天录入2万余人信息,从早上7点一直录到晚上12点。夜以继日繁重的工作,加上防控区域时刻紧张的精神压力、难以安稳的睡眠,促使她的旧伤复发,角膜充血发炎,她却说:“我这都是老毛病了,没什么关系的,大家都不容易。”

  3月3日,她加入上沙社区的志愿者队伍,成为后勤保障组的一员,每天为前线的“大白”们发放物资、衣物消毒,以及对小伙伴们进行必要的关怀。“看着大家每天在抗疫工作中忙碌的身影,我经常忍不住鼻头一酸。这里的志愿者们大多数都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我算是大姐姐。现在作为后勤组的一员,我就希望尽自己的力量保障这些志愿者们在防控一线的生活质量和工作状态。”

  采写:南都记者 陈荣梅 通讯员 余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