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双减”时代,如何构建校内教学新生态?

这场教育论坛,全国知名教育学者、专家及深圳本土教育工作者代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周正阳 05-26 00:00

  教育工作者如何应对“双减”政策的挑战和考验?日前,第63期深圳教育论坛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教育学者、专家以及深圳本土的教育工作者代表,以《“双减”政策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为题,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进行了深度智慧碰撞,分享真知灼见。

  多位全国专家学者结合自身调研成果出谋划策

  随着“双减”政策的持续推进,校内与校外、家庭与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被重构。如何与时俱进地把握这些“关系”,并予以针对性的改进和提升措施?为此,全国各地专家学者结合自身调研成果,出谋划策。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院长张志勇以《构建“双减”新生态,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为题分享观点。他从四个方面分析学校教育内外部关系正在进行的深刻调整。第一,课堂教学与作业改革关系的调整;第二,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关系的调整;第三,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关系的调整;第四,强调重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

  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冯晓颖提出,“双减”背景下,更需要持续关注作业的组织和管理,要形成多个“协同”关系——家校社协同,教学一线与教学管理协同,学科组之间协同,同一班级的不同教师之间协同,教研员与教师协同,教师与学生协同,理论者与实践者协同。冯晓颖还提出建议,构建可供学生选择的“作业库”。

  南京师范大学朱雪梅教授分享“双减”政策背景下,建构课后延时服务课程的方式方法。她提出,要坚定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用通识教育来丰富课后延时服务课程的形式,通过数字教材、家校社互动来升级课后延时服务课程的内涵。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韩英分享《“双减”背景下教学评一致性实践与思考》。她提出,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政策视角下基于驱动的教研定向;二,基于数据驱动的质量监测;三,基于评价的教学改进。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宋洪鹏博士分享《“双减”之下学校如何做好教师评价》。他提出,“双减”的关键是减负提质,减负提质的关键在于教师,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他提出:第一,将评价的管理性功能与发展性功能有机结合起来,更重视发展性评价;第二,重视评价指标的科学设计;第三,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第四,加强学校治理体系建设,完善现代学校制度。

  深圳本土教育工作者分享“双减”教育成果

  “双减”是教育变革,也是教育契机。在深圳,一批资深教育工作者基于对“双减”精神的前瞻性理解,与时俱进地推动学校、课程、课堂、评价机制的优化,演绎了许多生动精彩的教育实践。他们也在会上分享了相关成果。

  作为深圳本土的资深教育工作者,深圳市新安中学(集团)高中部校长袁卫星认为,应该透过“作业负担重”这个现象去思考更深层次的因素——教育评价问题。袁卫星谈到了他的改革实践——改变“个人评价”,突出“团队评价”,把关注“单科成绩”改为关注“总分成绩”,把评价学科成绩改为评价学科贡献率。

  深圳市南山实验集团语文教师邓玉琳分享了她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作为语文教师,在“双减”时代下如何主导小学跨学科教学探索的实践经验。她从小学低年级语文教育出发,找到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连接点。如《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既是一篇拟人化的文学作品,也是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延伸研究生物等学科的重要素材。

  深圳中学数学教师张文涛表示,“双减”的初衷是要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育人质量。要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强化实践性作业,探索弹性作业和跨学科作业。

  深圳市罗湖区教科院荆志强副院长分享《“双减”政策背景下的教师教研专业发展》。他提出,教师应当当好“引导者、点拨者、调控者、建构者”四种身份。

  深圳市盐田区乐群实验小学校长王树宏分享《指向儿童完整生活的跨学科课程与教学创新实践》。她提出三类跨学科课程:“主题式”、“渗透式”、“嵌入式”跨学科课程,这些课程充分体现了各学科交融的特色,在总课时减少的同时,增加了学习深度,实现了减负增效。

  采写:南都记者 周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