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湾财社发布“2022金融深调研报告”:
产学研资媒协同 探索“媒体+金融”生态


金融赋能实体经济,需要多方协力探路。2022年12月5日,由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为指导单位,南方都市报社主办的2022(第八届)中国金融年会通过线上论坛方式在深圳举行。与本届金融年会“金融对话实体”的主题相呼应,南都湾财社发布了一份《产学研资媒协同 探索“媒体+金融”生态》的深调研报告。该报告基于“湾区新实业深调研”与“2022金融深调研”两项调研实践,梳理样本和数据,深入城市肌理,更好地输出“金融赋能实体”的深圳经验,助力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A 背景解读
深调研为蓝本,双向驱动探索“媒体+金融”
响应强国智造精神,从去年底,南都湾财社以“新实业”破题,启动“湾区新实业深调研”。这个深调研的主要特点是产学研资媒联动,阵容强大,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工商银行深圳市分行、深创投、基石资本、时代伯乐、洛克资本等多方参与企业调研。该调研重在挖掘新能源、新材料、芯片半导体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背后的新动能,引导更多资本的力量关注新技术、新制造、新业态。
相得益彰的是,从2022年起,南都湾财社联手深圳多家头部金融,再次启动新一轮“2022金融深调研”,主要特征是更强调金融赋能属性。南都湾财社调研团贴近产业脉搏,躬身生产一线,深入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供应链金融、跨境金融等领域。以主流媒体为视角,本次金融深调研为科研企业寻找伯乐,以金融力量加固护城河,为国之重器保驾护航,助力跨境企业扬帆出海……
以“金融”为底色,两大深调研双向驱动,积极探索“媒体+金融”新实践、新路径、新生态。
B 企业画像
比起缺资金,很多企业其实更“缺关系”
今年以来,深圳相继出台《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等文件,明确了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细分领域以及8个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深圳“20+8”蓝图孕育新机遇。
今年20多场深调研,几乎都集中在这个“20+8”的赛道里。从新能源产业高质量路径到新材料产业的制胜之道,从电动汽车的弯道超车到国产替代的硬核之战,从芯片半导体产业的逆势突围,到蓝色经济的“破冰之路”,从绿色金融孕育丛林“新物种”到供应链金融实现“不掉链”……南都湾财社联合多方走访调研了中国华西、比亚迪、深圳环水集团、捷佳伟创、飞扬骏研、唯酷光电、北理深汽院、蓝影医学、中微电、华大海洋、深圳排放权交易所等一批头部或者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企业或机构。
按照调研报告,20多家调研企业大多处在深圳产业界的金字塔顶端,是金融机构眼里的理想模型。如果要为这些企业做一个素描,大概可以用“潜心修炼、道行很深、隐于江湖”做概括。具体来看,大约60%以上的企业创始人、实控人是理工科出身,个人的价值观明显引导企业价值观。很多企业掌握“独门秘籍”,或行业细分领域的“领头羊”,但是距离市场比较远,因此出现了“重研发不重品牌,重人才不重关系”的问题。比起缺资金,很多企业其实更“缺关系”。与此同时,由于检测设备、实验室等投入巨大,很多科研型企业的创始人也陷入轻资产运作和重设备投入的矛盾。
实际上,从宏观视角看,大湾区涌现出一批创新能力强、技术实力深厚的新经济企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尤其是“专精特新”屡登C位。在今年的深调研中,大约半数左右属于专精特新企业。而按照工信部公示的第四批名单,截至目前,深圳已有445家企业入选国家级“小巨人”。深圳科创能否绽放蓬勃之力,考验着产学研资媒等社会多方的群策群力、同频共振。
C 行业剖析
企业融资的三只“拦路虎”长啥样
据调研团观察,深圳民营企业的力量对于整个行业发展过于单薄,无论是资金还是人才,行业发展依然面临困境。激发动能,亟须资金活水的精准滴灌,金融资源的联通百业。
融资需求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势必面临的问题之一。对此,今年南都湾财社做了一次小型摸底调查。调查显示,缺乏抵押物、融资渠道、额度不及预期,是企业融资三只“拦路虎”。具体来看,受访企业中,超半数认为当前深圳融资比较困难,与此同时,亦有接近半数企业认为基本没有难度。在与银行机构对接方式上,企业较少通过服务平台提交融资需求,获得银行对接,主要通过银行主动上门走访、企业主动联系等。在申请银行贷款时,手续繁琐,环节多是企业普遍反映的问题,其次还包括贷款额度小、贷款利率高等。
这种状况正在好转。据观察,今年以来深圳部分金融机构推出了专属新金融综合服务方案,在科技结算、融资、投资、私享等方面重点加大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深圳“20+8”产业集群的金融支持,为企业成长提供资本助力。
官方数据也有佐证。深圳地方金融监管局披露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深圳全市制造业贷款余额8195.4亿元,同比增长17.0%;科技企业贷款余额8154.24亿元,同比增长31.54%;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45万亿元,同比增长24.8%,深圳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持续增强。
利率指标上,9月深圳全市各类企业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4.36%,环比下降30个基点,这意味着深圳整体的融资成本持续下降。
D 调研样本
一场调研为传感器企业送去两千万“及时雨”
深圳市昊岳科技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主打汽车驾驶领域的传感器。它深耕的传感器领域正是一个蓝海。
在今年的一场深调研后,某国有银行的专家团队洞悉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未来市场前景,上门提供2000万授信支持,并且提供包含定制化结算服务在内的一揽子方案,助力此类科技型中小企业飞速成长。
2000万元,对于潜心研发的企业而言,是一笔及时雨。而对于构筑“媒体+金融”的朋友圈而言,则是一次试金石。
在调研中,深圳金融机构在创新诸多领域、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成长周期都留下了身影,既能够为它们“锦上添花”,更能够在关键时刻“雪中送炭”。“支持实体经济,就是支持金融的未来。”这样的声音,回响越来越深远。
E 直击痛点
优质资产获取难度加大,银行盈利面临挑战
深圳是金融行业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但是今年以来银行业面临的困难较多,主要是银行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与经营利润越来越薄之间的矛盾。在今年20多场深调研中,不少企业处于被金融机构“众星捧月”的状态。对于金融机构尤其银行而言,如果说锦上添花是一种精神品格,那么雪中送炭其实更像是一种能力考验。
首先是优质资产获取难度加大。商业银行争夺的焦点集中于优质资产,但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各行业“存量竞争”时代来临,安全、优质的资产相对稀缺,从“项目围绕着资金转”,慢慢转变为“资金围绕项目转”。这次深调研中,掌握核心技术的很多优质企业都是银行的座上宾。
与此同时,银行盈利能力面临挑战,净息差持续收窄。在调研中,个别风口赛道的企业从银行获得的贷款利率已经低至2.2%左右,意味着银行对于部分项目可能不赚钱甚至可能赔本赚吆喝,对于企业降低融资成本是好事,但对于盈利能力是一种考验。不过,从总体数据看,按照官方数据,9月深圳各类企业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在4.36%左右,环比下降30个基点,企业融资成本确实在持续下降。
报告还发现,目前深圳银行争抢有限的金融资源,但是差异化特色不明显,造成当前银行普遍同业竞争压力加大。
信任成本还是掣肘。企业融资本质就是一种信用行为,企业与银行之间信任度的高低决定了融资的难易程度及成本的高低。国高企业、专精特新,本身就是一种信用增值,在我们这一轮调研中得到印证。但是,金融工作者对于产业的认知,对于创始人的洞察,需要时间积累。反过来,企业对于金融机构本身,也有信任成本。这两笔成本,都需要计算。
官方也有动作。在监管部门的倡导下,深圳在原有以纳税等级B级以上小微企业名单为基础的融资对接模式基础上,引入行业白名单开展精准对接服务,强化对首贷户、个体工商户的金融支持。
思考与把脉
让“资金流”注入“技术流” 持续流淌出金融的温度
●风物长宜放眼量
银行盈利并且求稳的属性,科技创新的特征则是“高风险+长投入”,两种逻辑要有机融合到一起,势必要有更长远的眼光。我们认为,金融机构需要统筹思路、容错机制、风险拨备与弹性空间。尤其是在投资企业的风险与贷款业绩之间,不要有直接考核。同时,把部分利润重新划拨作为风险特定领域的考量来支持。即使企业可能亏损或暂时亏损了,但是这个赛道可能因此热闹起来了。换而言之,金融信贷扮演的角色,更是一种聚焦长远发展的社会责任。在一些业内有识之士看来,“某项业务即使不赚钱,也是践行了国企责任。”
●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创新“科创评价体系”,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把“守正出新,拥抱科技”写入价值观。今年以来,深圳多部门印发文件面向专精特新企业强化创新支撑,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科技人才研发专属信贷业务等。2022年上半年,深圳知识产权创造数量和质量持续提升,专利授权量14.48万件,发明专利授权量2.58万件,核心指标居全国前列,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24.9件,约为全国平均水平6倍。如何将无形的知识产权“折现”为有形的资金,深圳有条件有能力也有责任成为先行先试者。
●勇于在“无人区”蹚路
在很多明星企业被围着转的同时,一些基因好但尚未绽放花蕾的企业或团队,还只是处于孵化阶段,有的可能只是实验室成果和专利。金融机构应该锻炼敏锐的嗅觉和专业的眼力,在他们还不是明星项目时就躬身入局,投下信任票,给科研工作者提供“粮草弹药”。在一趟趟意义非凡的拓荒之旅中,探索走出一条服务科技自立自强的金融特色发展之路。
●锚定国家经济建设主战场
传统金融机构基于自身资源禀赋,策略性调整资产投向,围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海洋经济、绿色能源等重点领域加大金融支持,争做服务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的“主力军”。深圳金融只有在更恢弘的格局之下,才能更好穿越周期,洞见未来,护航国之战略。
●呼唤更多“筑梦师”入场
传统金融行业也在蝶变升级,需要更多评估赋值的“科创筑梦师”入场。“筑梦师”颠覆了常规,改变以财务评价为主的传统模式,把科技含金量转化为银行授信的“入场券”,善于从海量数据中挖掘企业持续创新能力,改变了以往主要依靠经验判断的作业方式,能够帮助科技企业搭建梦想。越来越多“科创筑梦师”,让“资金流”注入“技术流”,持续流淌出金融的温度。
据观察,近年来为巩固提升深圳的金融中心城市地位,加强金融人才队伍建设,深圳启动金融骨干人才培养计划,为深圳经济注入“源头活水”。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卢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