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18年居全国首位

跨界融合与业态创新激发动能,展现广东文化产业现代化的不寻常发展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叶露 谢湘南 王美苏 12-27 00:00

  作为广受瞩目的“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文博会是重要的国际文化产业展示平台。

  12月28日,第十八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将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开启(采取线下为主、线上同步的方式),作为广受瞩目的“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文博会不仅是重要的国际文化产业展示平台,也是一个向里向外看的独特窗口,从中可以看到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轨迹,也可以看到不同地域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

  广东近十年文化产业成就斐然,是广东文化产业发展的“黄金年代”,全省文化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文化新业态迅速发展,文化会展国际化品牌彰显。在“文化强国”大战略的指引下,广东以文化产业增加值约占全国总量1/7、连续18年居于全国首位的蓬勃之势,展示出了文化软实力。以广、深中心城市为引领,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融合为势能,“设计之都”“创意之城”,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展现文化+科技的魅力,新型文化业态备受关注,高质量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数字化战略硕果累累,创新驱动战略助力文化产业腾飞。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依托特色文化资源,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工艺美术等特色文化产业初具规模。全省以珠三角为龙头,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作用,正在呈现一幕幕文化产业的中国式现代化图景。

  未来,跨界融合与业态创新是激发广东文化产业动能的关键因素,随着边界的不断打破,广东文化产业的后发潜能将更大。

  A 新主题 新动能

  家底扩大、“钱袋”也逐渐优化

  在大荧幕上观看“熊出没”,用网易云、酷狗听歌,在腾讯电子竞技平台上娱乐,在虎牙、YY上看直播,在方特乐园游玩……这些文化产业的“广东符号”,在人们的娱乐世界里无处不在。今年北京冬奥会,由广州美术学院曹雪团队主持设计的冰墩墩备受喜爱,也让广东文化创意产业再次受到国内外市场关注。

  自2003年确定“文化大省”战略以来,广东依托丰厚而独特的文化资源和产业优势,文化产业家底厚实,近年更是实现了“加速跑”:文化产业产值占全省GDP5.59%,连续7年成为支柱产业,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18年位居全国第一,年均增速超过10%,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法人单位、营收总额等多项指标也长期稳坐全国头把交椅。

  除了家底扩大外,广东文化产业的“钱袋”也逐渐优化,一方面产业链完整,9大类146个行业门类齐全,其中7大类增加值占全国比重超过10%,新闻信息服务、创意设计服务、文化传播渠道、文化装备生产、文化消费终端生产等规模领军全国。另一方面,近年来广东省致力于提高文化制造业科技水平,向数字化、智能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各地围绕优势产业、头部企业,配套培育上下游产业链,培育了大批特色产业集群。2019年,广东数字出版产值和动漫产值均居全国第一;2021年,广东的游戏业收入2322.7亿元,产值占全国逾七成。电竞收入达1236.3亿元,占全国73.6%,插上高新科技的翅膀,腾讯、励丰文化、华强方特、奥飞娱乐、虎牙直播等一大批本土文化企业成为行业的“领头雁”。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詹双晖此前分析,文化与科技、旅游、体育、金融等开展跨界合作和融合发展,不断催生出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休闲娱乐服务等新兴业态,广东初步形成了文化服务业占主导的总体格局。此外,目前,广东有文化产业园区300多个,共计容纳企业2万多家;文化产业相关高新技术企业近800家;深圳南山区、广州励丰文化等5家单位获评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B 新业态 新引擎

  创新、资本与政策助力

  靓丽的成绩单背后,是创新、资本与政策助力的结果。

  新兴文化业态异军突起

  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是难点。一方面创新是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是为文化注入创新活力,在这个过程中,原创内容与科技是创新的重要抓手。广东省通过着力实施内容精品战略,推进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培育岭南美术、广东音乐、粤剧戏曲、岭南美食、岭南中医药等品牌,擦亮广东历史文化遗产“金名片”;熊出没、超级飞侠等广东原创动漫IP纷纷“出圈”;除了发展原创内容外,广东文化产业与制造、信息服务、教育、旅游、体育等也开始快速融合发展,其中通过与科技深度融合,广东省布局战略性新兴文化产业作为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形态,数字创意、网络视听、网络娱乐、电子竞技、线上演播等新兴文化业态异军突起,成为广东文化产业的新引擎。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文旅部“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魏鹏举分析,从全国范围来看,文化产业领域中与新科技相关的部分增长得最快,广东在这方面的优势更突出,未来文化产业的后发潜能也会更大。此外,广东另一优势在于制造业,因为文化产业也要适应生产性的需求,现代制造业越发达的地方,对创意设计等文创产业的支撑作用越显著。

  顶层设计加持数字化转型

  资本的力量也是关键。对于文化企业而言,资金瓶颈是发展中的一大难题,近年来,广东在每年投入财政资金支持文化强省建设的同时,着力以金融为杠杆,推进国有文化企业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相继组建3只百亿元量级的广东省新媒体产业基金、广东南方媒体融合发展投资基金和全媒体文化产业基金,以及总规模50亿元的珠影越秀影视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

  从外部的政策而言,广东省自提出建设文化强省战略部署以来,汲取各界智慧,在顶层设计上下功夫,持续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和政策氛围。先后出台《广东省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广东省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实施方案》《广东省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等政策,制定《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落实“共建人文湾区”部署,同时出台《广东省文化与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广东省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实施方案(2021—2025年)》,支持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此外,广东的文化产业也在逐步走向海外。数据显示,2019年广东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566美元,约占全国的2/5,其中文化产品出口占据全国半壁江山,出口覆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业内人士表示,“这也是广东文化产业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外因之一”。

  C 新趋势 新场景

  文化和科技融合催化产业生态升级

  伴随着5G、人工智能、AR/VR等新技术的发展,数字内容、动漫游戏、视频直播、互联网文化、数字出版、社交媒体等新兴文化业态发展强劲,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广东目前已培育了一大批新业态和新企业,涌现出一批直播、电竞、VR/AR、3D制造、光影体验、IP产业、沉浸式舞台等新业态及一批优秀企业,此外,围绕4K/8K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文化装备等领域突破了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凸显出科技赋能、非遗传承、文博文创、红色旅游等融合发展的新趋势。

  文化产品形态持续更迭

  无论是线上数字文化内容还是线下文化产品,技术的变革满足了多元化的消费诉求,文化产品形态持续更迭,催生了更多的文化消费场景,特别是2020年的疫情给物理世界按下暂停键,但同时也为数字世界按下了加速键,永不落幕的“广交会”“文博会”等引发热议。

  目前,文化科技融合有四个方向:一是新科技与新生活方式交融催生文化新业态;二是科技改造现有文化业态,助力现有文化产业升级;三是新技术让公共文化资源效能释放,进入消费领域;四是利用科技将文化元素融入实体经济和制造领域。

  依托“文物保护+前沿数字技术”,腾讯让中华传统文化IP走出国门,助力流散在海外的国宝“数字化回归”;独创“印刷+IT+文化艺术”模式,深圳雅昌实现向高端艺术品电子商务转型;以数字藏品为代表的数字文创新形态,不仅使文化遗产在新的数字时代“活起来”,也能让它们在新世代年轻人中“火起来”;通过“光影秀+交互体验+大型情景演艺”,广州励丰文化打造文旅体验新业态。

  “电竞+城市”新模式

  在公共文化方面,广东全省已有100多家博物馆连接到腾讯的“博物官”平台,构建“广东文博智慧导览”微程序聚合页面,并在此基础上制作“广东文博地图”。跟博物馆交互面对的不再是一个个冰冷的橱窗,而是通过数字化虚拟出来的古代世界,通过数字化、VR/AR等各种新技术的应用实现公众与博物馆藏品的高度交互。

  此外,电子竞技产业快速发展,正逐渐成为广东省的文化名片之一。“电竞+城市”新模式,正打开未来文旅跨界合作中连接流量与消费场景的两大入口的新路径。目前,DYG、TTG等知名电竞战队均落地广东,除了落地主场外,腾讯电竞总经理侯淼曾对南都记者表示,电竞很容易形成内容IP,与酒店、咖啡厅、实景项目等场景的结合,都是文旅方面可以思考的角度,通过提供IP+技术+产品帮助地方文化的传播。

  总体而言,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不仅为广东经济的发展引入活水,也催化着产业生态的裂变升级。

  D 新机制 新契机

  广深可建立合作机制探讨新业态的开发

  “广州、深圳亮点文化科技融合度高,在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制造、娱乐用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其他智能文化消费设备制造这三个文化制造业领域可以建立仪器共享、科技评审专家共享机制,打造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减少重复性研发投入。”广州社会科学院广州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明充表示,广州和深圳,一个作为文化底蕴深厚的千年商都,一个则是文创资源汇聚的经济特区。双方可以深化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在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文化旅游宣传推广、文物保护利用等领域建立合作机制,共同探讨新型文化业态的开发。

  从硬件上看,广深两地都有运营成熟的展馆,场所,完全有条件轮流承办或者共同承办一些国际国内重大展会。如广州拥有琶洲展馆,而深圳也有刚刚建成的国际会展中心和已经投入使用多年的深圳会展中心。

  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共建共享?李明充表示,目前,香港在金融市场、法律制度、专业服务等方面依然保持与国际对接的优势,但在未来产业布局上已落后不少。

  以深圳为例,其“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在扎实先进制造业基础上,明确提出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湾区各城市之间既有合作,也有竞争。各地城市应积极盘点、整合现有优势资源,考虑在大湾区内的文化创意产业链中分工及在其中的角色和利益,主动对接内其他地区政府,搭建相关文化行业的交流平台进行经验分享与借鉴。

  畅通大湾区文化人才从业资格互认、打造湾区文化产业合作实验区也同样重要。李明充建议,加快推进大湾区文化人才资格互认制度,盘活三地文化人才资源。如文化科技技术人员、文化及时尚人才、文化金融人才、建筑师、设计师互认。积极推动大湾区文化产业园、文化产业合作实验区的建设。如佛山将全力创建粤港澳大湾区影视产业合作实验区、深圳积极推动深澳文化产业园。

  统筹:南都记者 谢湘南

  采写:南都记者 叶露 谢湘南 王美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