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岗区外国语学校(集团)星河学校:
美好教育点亮“劳动之光” 培育有智慧的“星河劳动家”


星河学校在龙外集团“美好教育”的引领下,将劳动教育融入学校的办学DNA中。
在践行“美好教育”的道路上,深圳市龙岗区外国语学校(集团)星河学校(以下简称“星河学校”)以“让每一颗星星都闪亮,让美好教育更美好”为使命,从儿童视角出发,打造星河劳动教育特色的学生成长路径,以创新劳动教育模式培养更多有担当、有智慧、有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作为深圳市教育工作先进单位,这所大运片区富有创新活力的“身边的好学校”再添佳绩,荣获第九届深圳教育改革创新论坛劳动教育年度学校奖,为学校发展增添新动力。
借助集团化办学力量
探索劳动教育特色校发展路径
星河学校在龙外集团“美好教育”的引领下,将劳动教育融入学校的办学DNA中,通过集团化办学优势,推动学校系统改革。
星河学校以本部“玉兰花”特色课程体系为母本,构建“星·和”课程体系,注重开发以生为本的劳动教育特色课程,将“五育并举”真正融入到学生生活中。针对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大领域,学校劳动教育设置为“善美生活”“启智劳作”和“星心公益”三大课程六大版块。同时,以集团“五I”“五度”教学评价为导向,在劳动教育中,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重视过程性评价、综合性评价,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学校以对学生的劳动素养评价为核心,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劳动教育共建、共育、共评的多维立体系统,引导老师、家长、学生、本人结合“五度”评价观测点,开展多元评价。
星河学校打通“社会-学校-家庭”三大圈层,以互通共享为原则,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力量,通过家校社充分联动,使活动开展系列化、生活化、科学化。构建校外劳动教育新场景:一方面,加强与龙岗图书馆、社区志愿服务点等场所的联系,定期开展学生志愿服务,学生也在劳动过程中为市民的便利生活贡献力量;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到科技馆、展览馆等进行各种劳动实践活动,实现劳动教育场地的互补。
构建“学科破壁”的I融合模式
“学科+实践+基地”培育综合素养
“教育成败的关键,就是能否激发学生对于未知的向往和好奇,从而激发他们对生活、生命的热爱,及对时光深深的珍惜”。这是龙外(集团)总校长、美好教育创始人唐文红在《所遇美好皆教育》中的分享。现今,知识不再是稀缺的资源,而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创造创新、合作解决真实问题等能力才能让学生对未来有所准备。
星河学校持续优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不断加强核心素养培养底色。通过不断探索,该校构建了“学科破壁”的I融合模式,使劳动教育与学科教育有机融合。学校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围绕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劳动技能等课程目标,组织骨干教师巧用周边资源,以学科融入为模式,探索“学科+实践+基地”,开发了主题鲜明、富有特色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将劳动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劳动实践、劳动体验、劳动探究之中。
日常生活劳动《教室整理与归纳》《烹饪与营养》《“艾”生活》,生产劳动《春种秋收》《菜美花香》,玩创课程《智慧编程》《梦想改造家》《我们的校园吉祥物》等,让学生在劳动中手脑并用,快乐劳动。
目前,校内创建劳动实践基地,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和科学课及校内特色社团,引导学生在种植基地定期进行种植实践活动。“以劳动实践基地为依托,让实践基地具有的优势融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并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他们成为名副其实的知识发现者、探究者和运用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该校相关负责人介绍。
持续深化“劳动+”教育模式
铸就“星河劳动+”影响力
以“学生独立自主、资源互通共享、课程创新融合、评价多元系统”为核心的星河“劳动+”体系设计,注重教育实效,以“启—探—施—获”为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建设和课程的工作主线,“启”贯穿整个劳动教育课程的初期,“探”劳的乐趣,品“施”的艰辛,收“获”的喜悦,从而形成星河劳动教育特色的学生成长路径。
星河学校劳动教育从课程、活动频频“出圈”,被家长朋友交相称赞,师生在广东省劳动教育案例资源等比赛中喜获佳绩;获评“深圳市首批劳动教育示范校”“深圳市龙岗区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并入选深圳市第二届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巡礼之劳动教育嘉年华参展学校。
未来,星河学校将继续创新劳动教育的内容形式,深化“劳动+”教育模式,辐射“星河劳动+”的圈层影响力,让劳动教育更有深度、亮度、广度、温度,培养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星河劳动家”。
文:王童 张旭茵 陈杰
制版:李斌 肖美连 黄炽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