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深圳乡村振兴典型案例评选,龙华位居各区榜首

五年来龙华组织向帮扶地区爱心捐资逾亿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张小玲 07-01 00:30

  在2024年“深圳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评选中,龙华区以16个项目入选市级典型案例、3个入选全市“20+典型案例”的成绩,位居深圳各区榜首。龙华区工信局昨日透露,五年来龙华区动员超600家爱心企业和社会组织,累计募集、捐赠资金及物资折合逾1亿元,实施帮扶项目700余个,直接带动和惠及超60万人口。

  在广西凤山龙华区投200万元开展产业兜底专项项目  

  “这份荣誉背后,是五年衔接过渡期里,龙华区凝聚社会各界力量,跨越山海,向省内外帮扶地区倾注的无疆大爱。以‘造血为本、民生为要、全域参与’的龙华模式带动了乡村振兴。”龙华区工信局介绍,龙华深知振兴之钥在于精准识别帮扶地区乡村的“痛点”与“盼点”。为此,龙华区摒弃“大水漫灌”,坚持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问需于民,将帮扶资源精准滴灌到最需处,以“需求清单”定制“幸福清单”,为帮扶地区的低保、孤寡、残障等特殊群体筑起暖心港。在广西凤山,面对特殊群众发展基础薄弱的难题,龙华区精准投入200万元开展产业兜底专项项目,为困难家庭发放优质猪仔,并配套技术培训与保价回收机制。“五个养猪人”“五个牧羊人”及“安居乐业·幸福街区”等助残创业的一批特色项目应运而生,让近40名残疾人朋友在家门口实现了稳定增收与尊严自立。

  物质富足之外,精神富足同样重要。在广西凤山县和新疆喀什市,由龙华区援建的“思恩文化长廊”“龙华亲邻家园”成为长者们最爱的“打卡地”。内设棋牌区、阅览角、舞蹈室、健身设施,为老人们提供休闲、交流、展示才艺的舞台。每年春节前,由龙华爱心企业捐赠的“长者关爱包”(内含保暖衣物、营养品)准时送达帮扶地区千余位高龄、孤寡老人手中。一位广西罗城仫佬族的阿婆紧握着关爱包动情地说:“龙华亲人,让我们心里暖,日子甜!”

  龙华帮扶紧盯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民生事。从援建村卫生室、配备基础医疗设备,改善“看病难”;到修缮校舍、捐赠教学物资、设立奖助学金助力乡村教育;再到援建安全饮水工程、改善村容村貌等。龙华力量将每一分关爱,都化作提升乡村民生福祉的坚实台阶。  

  3500余“微心愿”被深圳和全国人士认领实现  

  龙华区运用数字化手段,让“人人皆可为、时时皆可行”的公益理念成为现实。创新打造“数字慈善”信息化平台,将帮扶项目透明化、线上化。用户轻点手机,即可参与“项目定向捐”“随手捐”等活动。超低门槛、便捷支付、进展透明,极大激发了公众参与热情,真正实现“涓滴成海”。

  “我想要个新书包”“爷爷需要一副老花镜”“希望村里有个篮球架”……这些看似微小的心愿,承载着乡村孩子、老人、村民对美好生活的质朴向往。发起“圆梦微心愿”行动,通过搭建线上认领平台。短短数月,超过3500个来自帮扶地区的“微心愿”被深圳乃至全国的爱心人士、家庭、企业热情认领并迅速实现。

  龙华响亮提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智出智”理念,拓展帮扶维度。创新发动网络大V参与“同心V公益”行动,通过亿万级流量平台展现帮扶地区“养在深闺人未知”的地道美食、秘境风光、独特文化,将网络“流量”转化为游客“留量”和产品“销量”;组织医疗、教育、农技等专业团队赴一线,精准开展义诊、培训、指导;鼓励群众携家人深入乡村开展“亲子四同”夏令营活动;打造帮扶特色街区,畅通产销渠道,让帮扶地区优质农副产品进入深圳社区、商超,以消费促增收等,多元力量在龙华汇聚、融合,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劲合力。

  龙华区着力构建规范严谨、运行流畅的帮扶机制。制定帮扶资金管理办法,依托“6·30”活动平台及“数字慈善”平台,实现项目从立项、审批、拨付到验收、评估的全过程电子留痕、动态监控。引入第三方绩效评价,定期公开资金使用报告和项目进展报告。

  采写:南都记者 张小玲 实习生 何昕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