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专访珠海市斗门区委书记苏虎:
发挥斗门空间优势 探索“前店后厂”模式

斗门区委书记苏虎。南方日报摄影记者 关铭荣 摄

白蕉海鲈。 南方农村报供图。
南都讯 “这是一份鼓舞人心,激发斗志的报告,为斗门未来五年的发展提出明确指引。”日前,珠海市斗门区委书记苏虎在珠海市第九次党代会中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斗门将抢抓机遇,建设粤澳深度合作区战略拓展区,为合作区提供产业支撑、空间支撑、服务支撑。同时围绕“民生为要”,斗门区将做好白蕉海鲈以及乡村振兴“两篇文章”。
产业第一
打造横琴合作区战略拓展区
谈及对于珠海市第九次党代会的大会报告感受,苏虎表示,报告首先从11个方面全面阐述市第八次党代会以来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迈出的历史性步伐,其中,珠澳合作突出“开启新篇”、经济发展突出“进位提质”等都让其印象深刻。
“这份报告对过去给出了肯定,鼓舞了大家的士气。”苏虎说:“这份报告还从6个方面梳理珠海发展问题,直面不回避,同时如何解决问题以及提出任务目标并描绘路线图,彰显了市委、市政府推动珠海加快发展、当好尖兵的坚定决心。”
“产业第一”是本次大会报告的高频词,对此,苏虎表示,报告要求积极培育引进一批根植力强的“链主”企业,着重支持智能家电行业,以及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大健康以及精细化工产业,其中新能源产业明确提出打造全市经济增长的新支柱,高度契合斗门区的产业发展方向,所以斗门区将大力推动以冠宇电池、鹏辉能源为龙头的新能源产业发展。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是珠海经济特区建立以来重要的里程碑事件,也是斗门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斗门的广阔空间最有条件为合作区的高端产业提供生产、制造、服务保障。”苏虎表示,斗门将用好重大机遇,努力打造合作区战略拓展区。围绕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主线,聚焦总体方案提出的科技研发、高端制造、中医药、现代金融、文旅会展商贸等重点产业方向,发挥斗门空间优势,探索“前店后厂”模式,推动各类澳资澳企等要素资源在斗门集聚,协同优化全区产业链整体布局。
对于当前斗门的产业布局,苏虎表示,斗门的白藤片区将作为这次报告提出东、西“双城”的中心片区,将承接粤澳深度合作区拓展以后的产业;升级为4.0版本的富山工业园也有广阔的土地资源载体承载半导体、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高端装备制造业;新青工业园作为一个成熟的园区,也将在下一步围绕重点产业发展去转型升级。
民生为要
让农村和城市居民共享发展红利
“产业第一、交通提升、城市跨越、民生为要”。这是本次党代会报告中作为工作总抓手的四句话,如何做好“民生为要”?苏虎表示,斗门区逾60万总人口中,其中农村人口近22万,全区有101个行政村。“民生为要”,对于斗门而言,就是怎样让这22万名村民在城市建设、城市发展、经济建设、经济发展过程中,和城市居民同步享受到改革发展的红利,这也是斗门区委、区政府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苏虎认为,斗门区的民生工作要做好“两篇文章”。第一篇文章就是做好“一条鱼”。“一条鱼”指的就是“白蕉海鲈”。2009年,“白蕉海鲈”成为珠海市首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1年,凭借“白蕉海鲈”的知名度,斗门区白蕉镇获授“中国海鲈之乡”称号;2019年,珠海获得“中国海鲈之都”授牌。
目前,斗门区“白蕉海鲈”只是在低端部分占有市场,没有把农业领域内的一、二、三产业融合起来。为此,斗门将谋划打造华南最大的水产交易市场,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提升养殖户收入,同时让“白蕉海鲈”实现品质分档分级再提升。
“第二篇文章就是要做好乡村振兴和田园综合体建设。”苏虎表示,在全区101个行政村中,样板村、示范村已有61个,这些样板村、示范村已经具备串珠成链、由链成带的条件。接下来,斗门将以打造乡村风貌带为载体,进而打造旅游、休闲、非遗美食、非遗文化、田园综合体等各类农业生态展。既能壮大村集体经济,又能够提高村民收入,从而建设打造出粤港澳大湾区田园综合体。
采写:南都记者 袁平峰 赵雨琪
- 下一篇:建成后斗门至香洲最快1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