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创建法治示范镇街
打造基层治理法治化“广州方案”

增城区派潭镇法治广场。 通讯员供图
2020年初以来,广州率先开展首批法治示范镇街创建工作,打造基层治理法治化“广州品牌”。经过一年多的示范创建,在2021年8月,经广州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批准,对11个镇街予以“广州市法治示范镇”或“广州市法治示范街道”命名并授牌。
首批法治示范镇街的创建,发挥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全市法治建设再上新台阶,使法治更好地成为广州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闪亮名片。
首批11个法治示范镇街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020年初,广州市将“聚焦基层法治建设,开展广州市法治示范镇街创建”写入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2020年工作要点任务,同年4月,启动示范创建工作。
在广州各区委依法治区办推荐的基础上,市委依法治市办选定花都区梯面镇、番禺区石楼镇、南沙区黄阁镇、从化区鳌头镇、增城区派潭镇5个镇和越秀区农林街道、海珠区南石头街道、荔湾区花地街道、天河区天园街道、白云区云城街道、黄埔区萝岗街道6个街道作为创建单位。经验收,首批11个创建单位全部验收合格,并于2021年8月命名并授牌。
在创建过程中,市委依法治市办持续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统筹指导,各区委依法治区办严格履行对示范创建的统筹协调、督促落实和监督检查等职能,充分激发镇街自主创建能动性,压实创建主体责任。
如越秀区农林街道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法治建设新模式,深化“大党工委”机制,形成“党建引领、科技支撑、法治保障、群众参与”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荔湾区花地街道完善党工委议事规则及依法决策制度,“三重一大”问题必须经过党工委集体讨论决定,发挥街道法律顾问的作用,重大决策集体讨论决定前,实行合法合规性审查,提高依法决策水平。从化区鳌头镇各部门设立普法联络员,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司法所统筹协调、部门有效联动”的工作模式。
广州市委依法治市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创建主体在镇街党委(党工委)的领导和谋划推动下,结合本地法治建设实际,做细做实做好各项创建内容,持续推进法治建设。在创建工作中,坚持问题导向,补齐短板弱项,培育基层法治建设创新亮点,打造基层依法治理特色品牌。
出台法治镇街指标体系 贡献基层治理“广州方案”
“法治建设的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也在基层。”广州市委依法治市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创新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是一项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要系统研究谋划和解决法治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广州在法治示范镇街创建工作中,精准锚定镇街基层治理单元,积极探索在法治轨道上协调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首创“自主创建+评建互动”为主,结合“上级部门统筹督导+专家团队跟踪指导”的法治示范创建模式,强调创建单位主动作为、大胆创新。
同时,强调通过全面依法治镇(街)有效保障基层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以开展示范创建为契机,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切实提升全镇(街)域基层法治建设水平,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镇(街)各领域全过程。
目前,首批创建已形成包括各区推荐、开展培训、自主创建、实地督导、中期交流、宣传报道、考核验收、示范引领等在内的一整套做法、安排,具有高度的可复制推广性,各创建镇街的经验、成效也具有显著的借鉴意义。
广州在认真总结首批广州市法治示范镇街创建工作成效的基础上,加快制定出台广州市法治镇街指标体系,为各地区在镇街层面全面推进法治建设提供具体指引,并继续开展第二批广州市法治示范镇街创建工作,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充分发挥法治示范镇街的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努力打造更多的法治建设“金字招牌”,为全省乃至全国推进基层依法治理,深化法治建设提供“广州方案”。
文:何生廷 穗司宣
制版:杨存海 邓诗君 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