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友人反馈之一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郑尚宪 05-15 01:10

  在乡下,插秧好手往往别的农活也都干得好,在旧日农村里是被人另眼相看的。

  我们家乡流传着一个真实的故事:多年前,隔壁村的一位老农秧插得很好,秧苗插好后,不但横着看、直着看,行行都是一直线,就是斜着看,所有对角线也都笔直,简直就像打了格子似的。他家在大路口有一水田,每年插好秧后都引得路人驻足称赞(要是在今天,大概就是网红打卡点了)。

  有一年,他得了重病,由儿子插秧。第二天有人路过,感叹道:“往年这坵秧插得很漂亮,今年怎么这个样子,是不是老头死了?”老汉听了,愤然而起,命令儿子把秧苗全拔了,重新耙地,自己硬撑着下田,重新插了一遍,当天晚上就死了。我在乡下时还见过他儿子和孙子。

  又及。插秧之所以追求“横平竖直一条线”,并不完全是为了美观,更重要的是便于中耕施肥和除草,即所谓“耙草”。一般秧苗插下即成活,此后不久就要“耙草”,即用一种安在长竹竿上宽约四寸的五齿钉耙,像梳头一样在各行稻苗间隙来回刮耙:一来除去杂草;二来把刚施下的肥料和泥水混拌在一起,以便稻苗吸收;三来刮断一些旧稻根,促使长出更多的新根。

  “耙草”一般进行两次,间隔十天左右,第一次纵向耙,第二次横向耙。此前插秧时每人从头到尾纵向插六行,横向则无数行,所以纵向必然畅通好耙,横向本来间距较窄(纵横比例一般为6:5),再者系多人并排接续而成,难以一致,所以就比较难耙。若是遇到一连几个横向六株都插不整齐杂乱无章的,那就要命了,只好弯下腰,用手代替钉耙,在混合着粪肥的泥水里抓挠。因此若能在插秧时就把横向纵向都拉直,耙草时就省心多了。自从听了那个老农民的故事后,我每年在自留地插秧时就尽量注意这个问题。

  插秧往往是高手过招的时节,一般是插得既快又好的的人第一个下田开插,插好十行后第二个开插,然后依此类推,谁先谁后由自己掂量实力决定。下田后个个闷头不语,你追我赶,无声较量,一般被右侧人赶上时自觉让位,若一连让位几次就会被人嘲笑。也有硬着头皮不让的,于是右边几个故意加快速度,插到头后,顺手在他后面插上二三十行,把他“关”在里面,然后哼着小曲转战下一序列……

  总之,我觉得所有农活中,插秧最累,最见功夫,也最好玩,所以小伙子们一到插秧时节,个个摩拳擦掌,玩命争锋,其中酸甜苦辣,难以为外人道也。

  郑尚宪(厦门大学,福建仙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