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角仔”
◎广东实验中学 初一(14)班 陈晓童 ◎指导教师:李蓓蓓

“油角弯弯,家财万贯。”
广州的春节,似乎是格外不同的——这里没有皑皑的白雪,没有饺子的鲜香,祖国大江南北大部分习俗在广州似乎都不见踪影。但,“角仔”的香,是在梦中也能嗅到的。
每逢春节,外婆总是要做一大篮油角来应节。烧起油锅,加入碾碎的花生仁同黑芝麻,白糖炒熟拌匀为馅。往面粉中加入鸡蛋,再放入一勺猪油——猪油不同于植物油,那是广州菜式提鲜的秘诀,也是溶于广州人血液里的香气扑鼻。猪油的香醇中和了面粉的寡淡,可以调出花生芝麻的香,也迎合了细砂糖的甜,令面团结成千层酥般的脆皮,这是此菜的关键。将加入的佐料沿同一方向快速拌匀,再慢慢加入水揉均匀,用盖子切成半掌大圆形的面皮,外婆便吆喝着:“包角仔啦……”于是,一家老少围坐桌旁,以外婆为首的长辈们熟稔而又乐此不疲地忙着这每年必做的零碎事儿,把擀好的面皮团成碗状兜在手心,勺来馅料放在中间,两头一掐,沿边一路捏成麻绳状的“锁边”,一只月牙般鼓鼓囊囊的角仔就包好了。孩子们却把油角玩出了新的花样,一双双小手上下翻飞捏出各种千秋,于是,一个个方形、圆形、三角形的油角诞生了。见此,长辈们总是笑呵呵地说,“角仔角仔,捏成即是福。”下锅、油炸,一双双眼睛紧盯着,在“滋啦”声中盼望下一刻的香甜可口。
出锅的角仔是金黄的,带着若有若无的淡淡焦香,夹杂着白糖的甜和花生的香,其味香气沁鼻。焦灼的心等待着新年的美味,遂迫不及待,直接用手捏起一只油角送到嘴边,嘴里便化开几层酥香,用舌尖轻顶油角,层层酥皮裂开来,馅料流入口中,细细咀嚼,白糖芝麻的香甜丰富了味道,酥皮花生的干脆点缀了口感,吃完嘴角总会挂着点点油星,但遗留在唇齿间的还是那广式角仔的香与甜。
作为广州传统贺年小吃,油角是许多广州人过年的记忆。油角如月牙般弯弯的形状酷似“荷包”,凝聚着“家肥屋润”的好意头。“开油镬”(开油锅)炸角仔也是家家户户在春节前后的一件大事,这不仅是为了舌尖上的那抹酥香,更是为求来年的日子也像那只油镬似的——油油润润、富富足足。
我想,这便是广州人的浪漫——一只小小的角仔,凝聚着广州人一年的勤勤恳恳、脚踏实地以及对来年朴实无华的期盼。
确实,一年到头,一声温暖的问候,一处安宁的港湾,一抹香甜的“乡”味,足矣。